孟德武——沉浸百味的雕塑 主玛于江
“百味人生”是孟德武雕塑系列的主干,他用“锅”这样一个突出的观念符号,使自己在雕塑过程中所希望拥有的内隐信息和外显结构,在即定的系统内彼此形成了有机的对应,从而使作品在当代视觉表述的情景中,形成了与视觉、社会、人生彼此相关联的立体形态。
从当代视觉文化的角度来看,孟德武的作品在构型意向上,所采用的是自下而上的构型方法论。而他驾驭这种方法的独到之处则首先在于,他采用的是当代语词并置和视觉叙事相结合的隐喻方式;所体现的,是他在个体生存的严峻境遇中,挣扎历练出来的人生感触和视觉经验,并以雕塑媒质传达着一个从社会底层出发的东方艺术家,积极介入社会变革及其发展进程时所特有的内在诉求和构型理想。正是由于他的百味人生是以“锅”作为表意符号,所以我们由此可以通过他的演绎脉络,在直觉感受和现场体味中,逐渐认识到孟德武作品所蕴含的东方情结和特定群体能秉持的思维属性。
“锅”是“国”的汉语谐音,而孟德武由“锅”而引发的现实观念,就源自于东方人与国与己的深层态度和观念认识。在中国,天下大于团体,家庭大于个人;在西方,则团体大于天下,个人大于家庭。由此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在孟德武的作品中,无论是用鼎还是用锅,都是以曾经喻天下的“国”和维系生命的“家”来作为建构基础的。一方面,孟德武用传统的短词和成语构筑着他带有民俗学意味的锅仔系列,譬如,他的《海枯石烂》《炒鱿鱼》等作品。这些作品,或从个人生活境遇或从周边的生活现象的观察与感悟出发,将雕塑可能呈现的视觉刺激和空间意味,与艺术家想要触碰的带有范围普适性的问题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从而,试图达到与观众在情感上的交流和认识上的契合;另一方面,他又有意识地将处于当代核心价值体系裂变过程中的各类人等,以及他们在变革中的意欲渴求包括难以承受的从心理到精神层面上的落差、冲突、矛盾,以“味觉”“热度”和“煎熬”的视觉意图一一传达了出来,例如,他的作品《奋进》、《抢抓机遇》等。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任何一个趋于成熟的艺术家,无论他们是主动或被动的介入到社会价值的嬗变过程和进入到或边缘或热点的观念纠葛地带,他们都不可能回避社会问题与艺术本体的厉声拷问。因为,信息传播方式和现实的经济体制对传统的观念体系已经构成了相应的挑战和某种层面的颠覆。于是,国家与个人、团体与天下以及实用、理想、拜金、维权、腐败、精神等种种辞令在矛盾中所产生的各类“主义”所反应在各领域各阶层中的人际交锋、规则混战也似乎是百味混杂、冷热不均又各据春秋。与此同时,权、色、利、名又不断编织出美幻似真的新现实,而其间的各类人等,都难免其恐、其虚和别具自知冷暖、深浅无度的身心之累。而孟德武的作品是用他“锅”的灼热和辛辣,通过构型的组合关系,已经或多或少地烘烤和触碰到过这些无法掩饰的甚至难以启齿的社会隐痛和心理熬煎。
孟德武沉浸百味的系列雕塑,以感性的知觉体验为契机,转喻并指涉了困扰现实人生的现状、问题及其普通人的无奈,而他表达这种心境的手法,则是具体而写实的。为了将观众的视觉焦点始终有意识地引入到市井化了的平民场景之中,他借鉴了法国写实主义雕塑家马松的创作手法。而运用这种手法的目的,就是要消解从观看到体味的距离,从而,将巴尔扎克式的《人间喜剧》变体为与中国由城乡结合到城市化机制相关联的空间文本。然而,他阐释作品的方式绝少说教和图解,而是以朴素的外观结合他对社会、人生的美好憧憬和企盼,以及以百味调剂人生境遇的达观旨趣,来传达他希求传达的可感可触的入世态度和含有积极志向的幽默情怀。
我是老孟工作室一墙之隔的邻居,经常能听到他昼夜颠倒中的歌声,或哼哼唧唧或高亢嘹亮间或夜半也有歌声的嗓音。通过它从早到晚、从春到冬的歌唱,就能感受到他的心境和作品进展的状况。据说他是孟夫子的后人,没有满腹经纶、之乎者也的他,有的是一副热心肠,一种吃苦耐劳的韧性。由此我明白了,遍尝人生酸甜苦辣的百味种种,也倒会是既有人出冷汗有人乍舌,也会有人放喉歌唱。这歌声也像他的雕塑——沉浸人间百味。
2009、9、18于318国际艺术园
(主玛于江:美术学理论博士,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当代实验艺术家。)
发表评论
请登录